修復臺前,郭玉玲輕捏泛黃的古籍書頁,觀察整體破損程度
與徒弟交流古籍修復技巧
將修復后的古籍裝裱
修復古運河地圖
認真研究古籍修復方案
工作室里,各類古籍碼放整齊
修復古籍書頁折痕
修復后的古籍
□本報記者路龍帥 本報通訊員邱楊攝影報道
8月13日,在位于德城區(qū)的玉玲古籍修復工作室里,57歲的郭玉玲俯身桌前,凝神靜氣。一支細毫毛筆輕沾自制漿糊,精準涂刷在一頁蟲蛀遍布、泛黃脆弱的書頁邊緣。她指尖翻飛,將一片染得顏色相近的仿古補紙迅速貼合,再用鑷子尖細細剔除多余纖維。動作如行云流水,殘破的古籍在她指下悄然彌合。
這是郭玉玲28年古籍修復生涯的尋常一幕。從下崗女工到德州唯一的專業(yè)古籍修復師、市級非遺傳承人,再到“德州工匠”,她憑借一雙巧手與一顆匠心,在寂靜中守護著中華文脈的載體。
郭玉玲踏入這行,實屬意外。1997年下崗后,為謀生計她干起了書畫裝裱修復生意。當時,在朋友推薦下她接觸了古籍修復,沒想到后來竟扎進了舊紙堆里。命運的轉折發(fā)生在2009年,因技藝出色,她被德州市藏書協(xié)會推薦,北上拜師古籍修復名家張炎增先生并于次年創(chuàng)建了古籍工作室。
“古籍修復,入門不難,精進極難?!惫窳崽寡?。面對酸化、霉蝕、蟲蛀、鼠啃、粘連等“古籍重癥”,她深知學無止境。10余年來,她多次赴國家級、省級培訓班深造。2016年,她更是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,師從被譽為“國寶守護人”的朱振彬先生,潛心研習,成為國家級古籍修復譜系的第三代傳人。
“修舊如舊、搶救為主、治病為輔、最少干預、過程可逆”是古籍修復需要遵循的原則?!皶迯颓笆鞘裁礃?,修復后還得是什么樣,”郭玉玲解釋道,“古籍修復包括拆書、洗書、配紙、補洞、折頁等十幾道工序,必須最大程度保留原貌,守住它的資料價值和文物靈魂?!边@不是簡單的粘貼修補,而是一場與時間、與古人對話的精密手術。
面對不同“病因”,郭玉玲開出的“藥方”也不同:粘連成磚的書頁,需以“干揭”“濕揭”甚至“蒸揭”的巧勁層層分離,再為每頁編號;受潮霉變的紙張,需入水“洗書”,輕柔滌蕩歲月污痕;而酸化嚴重的紙頁,則需噴淋特制堿水進行專業(yè)脫酸處理。每一道工序都關乎古籍存亡,不容毫厘之差。
在修復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,是郭玉玲的日常。有時,一天時間僅夠完美修復一頁古籍?!案蛇@行,得耐得住寂寞,靜得下心?!彼f,“稍一急躁,百年古籍就可能毀于一瞬?!狈€(wěn),成了必須的修行。
如今,經(jīng)郭玉玲之手重獲新生的古籍已逾500套、上千冊。從明萬歷刻本《史記評林》、清內務府刻本《詞林典故》,到乾隆寫刻本《明詩宗》,乃至完整修復的《本草綱目》,都是她工匠精神的最好見證。
“古籍不可再生,是中華文明的偉大結晶,修復古籍就是拯救正在消逝的寶藏,也正是這門技藝存在的價值?!惫窳岜硎荆龑⑼ㄟ^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古籍保存得更久一些,讓千百年積淀的歷史和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