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王玉美
七夕節(jié),又名“乞巧節(jié)”“女兒節(jié)”,是浸潤著浪漫與期盼的古老節(jié)日。每當(dāng)晴朗夏夜,銀河如帶橫貫天際,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,傳說這夜,千萬喜鵲會搭起鵲橋,讓這對相思的戀人得以相聚。這份穿越星河的約定,讓七夕成了中國人心中最動人的情感符號。
七夕乞巧的習(xí)俗,早在漢代便已盛行?!段骶╇s記》記載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(xí)之”,可見當(dāng)時女子對靈巧技藝的向往。相傳織女是天庭中最善織繡的仙女,她織出的云錦能映出日月星辰。于是每逢七夕,凡間女子便會擺上時鮮瓜果,對著星空祭拜,既祈求織女賜予巧手,更盼能得一段美滿姻緣。
宋代的七夕更是熱鬧非凡。《醉翁談錄》里描繪“自七月一日,車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車馬不通行”,潘樓前的乞巧市集人潮涌動,彩線、繡針、花瓜、巧果琳瑯滿目,叫賣聲、歡笑聲交織成一片,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燈會。那時的女子們早早就開始籌備,用彩紙折成蝴蝶、鴛鴦,用通草編出玲瓏花飾,連尋常的谷種、綠豆也被放入錦盒浸泡,待長出兩寸嫩芽,便成了“巧芽”。
乞巧的方式,歷來趣味盎然。最經(jīng)典的當(dāng)數(shù)“穿針驗巧”:姑娘們手執(zhí)五彩絲線,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,能一口氣穿過七枚針孔的,便被稱為“得巧”,會引來眾人艷羨。還有“喜蛛應(yīng)巧”,將瓜果擺在案上,若有蜘蛛在上面結(jié)網(wǎng),網(wǎng)絲細(xì)密整齊,便寓意“乞得巧”。更有地方流行“食巧”,把銅錢、銀針、紅棗包進(jìn)餃子,吃到銅錢象征富貴,吃到銀針代表手巧,吃到紅棗則預(yù)示早遇良緣。
七夕的應(yīng)節(jié)食品中,“巧果”最具特色。以油、面、糖、蜜為原料,將糖漿與面粉、芝麻拌勻,搟成薄片后切成各式花樣——有的捏成蓮蓬,有的刻成鵲橋,入油炸至金黃,咬一口酥脆香甜?!稏|京夢華錄》里稱其“笑厭兒”“果食花樣”,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可愛。除了巧果,案上還會擺著“五子”(桂圓、紅棗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,以及雕成奇花異鳥的“花瓜”。白藕被刻出蓮紋,紅菱綴上彩線,連蓮蓬都被細(xì)心剝開,露出飽滿的蓮子,仿佛把整個夏天的豐饒都呈現(xiàn)在了供桌上。
“南瓜棚下聽私語”是七夕最浪漫的傳說。待嫁的少女會悄悄躲在棚下,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,便會得到忠貞不渝的愛情。這夜里,姑娘們還要“拜仙”:齋戒沐浴后,輪流在供桌前焚香,將心愿默念給星空。有盼嫁得良人的,有求繡藝精進(jìn)的,也有祝家人平安的,每一句祈愿都像一顆星子,落在銀河里閃閃發(fā)亮。拜完仙,“賽巧”游戲便拉開序幕,彩線在燈影中穿梭,針孔與絲線的每一次相遇,都像是與織女的一次對話。
如今,穿針乞巧的姑娘少了,市集上的巧果也成了稀罕物,但七夕的約定從未褪色。情侶們會在這夜互贈禮物,老人會給孩子講牛郎織女的故事,連城市的霓虹燈都仿佛學(xué)著銀河的樣子,在夜空里鋪展浪漫?!皟汕槿羰蔷瞄L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”,秦觀的詞句道盡了七夕的真諦——它不僅是一天的相聚,更是對長久陪伴的期許。
相約七夕,是與傳統(tǒng)的約定,讓我們記得那些藏在習(xí)俗里的智慧與溫柔;是與愛人的約定,讓日月見證“執(zhí)子之手”的諾言;更是與自己的約定,在快節(jié)奏的生活里,留一份詩意給情感。
留一點虔誠給美好。這夜,不妨抬頭看看星空,或許能在銀河的微光里,讀懂千百年來人們對愛的執(zhí)著——跨越山海,穿越時光,總有人在為一場相聚,靜靜守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