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于永昌在用農機收糧
□本報記者孫芷琪本報通訊員王震張偉靖
9月24日清晨,天剛蒙蒙亮,莒鎮(zhèn)李屯村黨支部書記于永昌已發(fā)動三輪車,直奔田間。眼前,高過人的玉米在風中簌簌作響,行間的黃豆長勢正旺?!敖衲昶讲ビ衩桩€產預計1700斤,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超300斤、玉米超1500斤?!蓖?00多畝連片田地,于永昌滿臉喜悅。
豐收節(jié)上,于永昌獲得了“德州市2024年新型職業(yè)農民”證書。這份榮譽,是對他扎根鄉(xiāng)村、精研農技、帶領村民闖出共富路的最好見證。今年52歲的于永昌,是一名退役老兵。1998年從甘肅蘭州部隊退伍后,他毅然回鄉(xiāng)務農。從軍人到農民,身份的轉變難不住他——他跟著老農學選種、播種,蹲在田埂上觀察作物長勢,反復琢磨施肥、灌溉火候,短短幾年就成了村里有名的“田秀才”。2017年當選李屯村黨支部書記后,為激活土地資源,帶動村民共同致富,于永昌提出“抱團發(fā)展”——成立合作社搞規(guī)?;⒖茖W化種植。他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、算細賬:“一家種兩三畝地,一年忙到頭剛夠吃;土地流轉給合作社,既有租金拿,農忙打工還能掙工資!”
起初村民犯嘀咕:“地給出去,收成不好咋辦?”于永昌不辯解,先把自家土地納入合作社,又自掏10萬元預付部分租金。他還請來農業(yè)專家,在田間地頭講“公開課”,手把手教大家科學種植。看著書記動真格,鄉(xiāng)親們漸漸放下心,紛紛加入合作社。不到半年時間,合作社整合全村600多畝土地,統(tǒng)一種植黑小麥、玉米和大豆。為提高畝產效益,于永昌積極推廣“玉米+大豆”復合種植模式,實現(xiàn)“一田雙收”,畝均收益比傳統(tǒng)種植提高近30%?!拔壹?畝地流轉出去,年租金6000元、二次分紅1200元,農忙打工再掙3000多元,日子越過越有奔頭!”村民于永林說。
糧食連年豐收,于永昌卻沒停下腳步。2022年,在鎮(zhèn)黨委、政府支持下,他牽頭成立莒滿倉食品有限公司,專做石磨黑小麥面粉,將產業(yè)鏈從田間延伸到餐桌?!肮救占庸ば←溸_8000斤,產品暢銷濟南、北京等地。我們計劃推出‘莒滿倉’系列新產品,進一步延伸產業(yè)鏈、提升附加值?!庇谟啦判臐M滿地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