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午夜网,久久综合色播,色拍拍综合网,婷婷激情五月


灼言|山東有“糧”策

食為政首,糧安天下。

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于7月24日-26日在山東濟南拉開帷幕,有關國家政府官員、國際組織代表、知名專家學者等全球300位大咖齊聚一堂,就糧食減損全球治理、科技創(chuàng)新合作引領糧食減損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,共同守護全球糧食安全的生命線。

節(jié)糧減損何以成為全球性議題?

糧食,作為人類生存和發(fā)展的根基,其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。

據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統(tǒng)計,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(huán)節(jié)損失約占糧食產量的14%。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,意味著大量潛在的糧食白白流失。這個損失每降低1%,就相當于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,夠7000萬人吃一年。

在此背景下,糧食減損的重要性愈發(fā)凸顯。每減少一分糧食損失,都等同于增加糧食供給,這“無地增產”的智慧,正是保障糧食安全最經濟、最直接的有效舉措。

作為農業(yè)大省、糧食大省,山東有何“糧”策?

播種環(huán)節(jié),3.7萬臺高性能播種機實現畝均節(jié)種 2.5公斤;

收獲環(huán)節(jié),高效低損收割機讓小麥、玉米機損率分別降至0.81% 和1.57%,僅去年就相當于增產1.29 億斤;

儲存環(huán)節(jié),5179臺套烘干設備構建起高效網絡,烘干能力達46%,有效減少霉變損耗;

加工環(huán)節(jié),通過技術升級提升糧食品質利用率,從源頭上堵住浪費漏洞。

從源頭育種到終端收儲加工,全鏈條的系統(tǒng)布局與管控,讓“顆粒歸倉”從愿景穩(wěn)穩(wěn)落地為現實。近年來,山東堅持開源與節(jié)流并重、增產與減損并行。

一方面做好“加法”,推動良田、良種、良機、良法、良制“五良”集成發(fā)力,糧食總產已連續(xù)4年穩(wěn)定在1100億斤以上,今年夏糧單產水平和總產增量均居全國第一;

另一方面做好“減法”,牢固樹立“減損就是增產”的意識,聚焦從生產源頭到精深加工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完整鏈條,推動各環(huán)節(jié)不折不扣落實節(jié)糧減損要求。

本次大會以“科技創(chuàng)新賦能節(jié)糧減損 全球攜手共促糧食安全”為主題,從主題中“科技創(chuàng)新”“全球攜手”這兩個關鍵詞中亦能讀懂本次大會的主旨,以科技創(chuàng)新破解糧食減損難題,借全球攜手凝聚減損合力,共同守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安全底線。

科技創(chuàng)新,堪稱推動糧食減損的核心引擎。在此次大會上,現場同步舉辦糧食減損成果展、“好品山東”農品展及智能農機裝備展示,眾多先進技術和創(chuàng)新理念紛紛亮相,展示了科技創(chuàng)新在糧食減損領域的巨大潛力。  

在山東,2024年,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高油酸花生油、副產物食用資源開發(fā)五大國家級技術創(chuàng)新中心,完成糧食深加工領域研發(fā)項目62項,申請專利108項,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。在糧食倉儲環(huán)節(jié),濟南、臨沂、日照等市探索應用智能扦檢一體化系統(tǒng),實現無人化操作,不僅效率提升1倍,而且減少糧食撒漏。據測算,通過實施這一行動,全省地方儲備糧綜合損耗率降至0.38%,低于國家1%的標準,綠色儲糧成效顯著。科技創(chuàng)新正推動糧食減損從理念落地為生動現實,為全球糧食安全筑牢堅實的科技根基。

國際合作,是匯聚全球力量的堅實紐帶。在全球化深入發(fā)展的今天,糧食安全問題早已突破國界限制,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置身事外、獨善其身。唯有強化國際合作,才能凝聚合力,攜手共克糧食安全領域的諸多挑戰(zhàn)。

本次大會設置主題論壇及三個分論壇,聚焦科技減損、機械化生產及青年行動,并發(fā)布《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回顧》等成果文件。搭建起多層級、多主體、多角度的對話交流平臺,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分享經驗、交流技術、深化合作的廣闊舞臺。

國際合作,引領全球在糧食減損的征程上并肩前行、凝聚力量,攜手邁向糧食安全的光明未來。

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每一粒糧食都凝聚著辛勞與汗水,鐫刻著從種植到收獲全流程的付出與堅守。保障糧食安全,是一場關乎人類生存根基的持久戰(zhàn)。

此次大會的召開,是向糧食損失浪費宣戰(zhàn)的號角,亦是攜手共進切實做好糧食減損工作的全球宣言。從田間地頭的種植優(yōu)化到倉儲物流的損耗控制,從加工環(huán)節(jié)的精準提質到消費端的節(jié)約理念普及,讓每一份減損努力都能形成疊加效應,共同守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“糧袋子”。

文/靖曉紅

來源:閃電新聞編輯:何樹曉責編:靖曉紅審校:李娜主編:張曉博
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(lián)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(lián)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